肖姓的來源
肖姓,中國姓氏。中國大陸在20世紀(jì)70年代推行二簡字之后,“蕭”整個字的所有義項都被合并到“肖”(不僅姓氏)。于是所有的蕭姓被寫為肖姓,可后來正式廢除二簡字之后由于戶籍管理部門的相關(guān)規(guī)章,更改姓氏十分困難,所以有不少人沒有改回蕭姓。
不過,歷史上確實寥若晨星地冒出過“肖”姓,但讀四聲,與“蕭姓”的源流不同。明代凌迪知的《萬姓統(tǒng)譜》卷103:“肖:漢,肖安固。肖始、肖玉、肖雩、肖同(俱陳留人,見《印藪》)。明,肖靖,襄城人,宣德中解元?!?
肖姓基本不見于香港臺灣或海外華人地區(qū)。這可以間接證明如今中國大陸絕大多數(shù)肖姓實際上是由于二簡字簡化的“蕭”姓。
尋根溯源
源流一
蕭姓原出于子姓,在春秋時期,宋國有一名將名叫南宮長萬,在攻打魯國時戰(zhàn)敗被俘,被囚于后宮,幾個月后才回到宋國,宋閔公為此曾多次取笑他,長萬因被觸痛處而惱羞成怒,一次乘酒興殺死了閔公,并從此公開叛亂,另立公子游為君。宋國群公子紛紛逃往蕭邑(今安徽省蕭縣西北)。后來宋國微子之后大心率王族弟子及隨從組建的軍隊,誅殺了南宮長萬,平息了這次叛亂,扶閔公之弟御說繼位,是為宋桓公。宋桓公因大心平叛有功,就把大心封于蕭地,以為附庸,建立了蕭國,稱大心為蕭君,人稱蕭叔大心。公元前五九七年蕭被楚所滅,其子孫遂以國為氏,稱為蕭姓。大心也就被后人尊為蕭姓的得姓始祖。 對于說法一,有這樣生動地描述:春秋時,宋國有一員猛將叫南宮長萬,在攻打魯國時被俘,魯莊公把他囚禁在后宮中,幾個月后才把他放回宋國。公元前682年秋的一天,宋閔公同南宮長萬在后宮博戲(古代的一種賭局),閔公的寵姬也在旁邊觀看。長萬看著她們說:"還是魯宮的美女漂亮,天下諸侯沒有比做魯君更快活的了。"閔公一向以這幾個姬妾的姿色自矜,聽了這話很不高興,就嘲笑長萬說:"像你這種當(dāng)俘虜?shù)娜嗽趺炊妹啦幻滥亍?這一下觸到了南宮長萬的痛處,他頓時惱羞成怒,一拳就把閔公打死了。接著他又殺死大夫仇牧和太宰華督,另立公子游為君。宋國公子紛紛逃往蕭邑(今安徽蕭縣)。蕭邑大夫是宋國始祖微子啟的后裔,名叫大心,他把這些公族子弟及他們的隨從聚合起來組成一支軍隊,又到曹國請來援軍,逐殺了南宮長萬及其同黨,平息了這次內(nèi)亂。閔公的弟弟宋桓公即位后,把大心封在蕭為附屬國,稱為蕭叔。蕭國后來被楚國所滅,大心的后世子孫遂以封地命姓,稱蕭姓。
源流二
據(jù)有關(guān)資料所載,古代嬴姓各部族首領(lǐng)伯益之后作士于蕭,便以蕭為姓,其后代延襲姓蕭。
源流三
出自少數(shù)民族改姓或被賜姓,得姓蕭。漢朝時巴哩、伊蘇濟勒、舒嚕三族被賜姓蕭,兩晉南北朝時契丹巴哩、伊蘇濟勒、部嚕三氏改姓蕭。少數(shù)民族中滿族、佤族、傣族、普米族等也有受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的影響而流改為漢姓蕭氏。
說法四
金文中“趙”大部分寫作“肖”,所以古肖(讀趙音)姓基本上都是趙姓,如“相邦趙戈”寫作“相邦肖戈”。現(xiàn)肖姓則大部分是“蕭”訛寫而來。
不過,歷史上確實寥若晨星地冒出過“肖”姓,但讀四聲,與“蕭姓”的源流不同。明代凌迪知的《萬姓統(tǒng)譜》卷103:“肖:漢,肖安固。肖始、肖玉、肖雩、肖同(俱陳留人,見《印藪》)。明,肖靖,襄城人,宣德中解元?!?
肖姓基本不見于香港臺灣或海外華人地區(qū)。這可以間接證明如今中國大陸絕大多數(shù)肖姓實際上是由于二簡字簡化的“蕭”姓。
尋根溯源
源流一
蕭姓原出于子姓,在春秋時期,宋國有一名將名叫南宮長萬,在攻打魯國時戰(zhàn)敗被俘,被囚于后宮,幾個月后才回到宋國,宋閔公為此曾多次取笑他,長萬因被觸痛處而惱羞成怒,一次乘酒興殺死了閔公,并從此公開叛亂,另立公子游為君。宋國群公子紛紛逃往蕭邑(今安徽省蕭縣西北)。后來宋國微子之后大心率王族弟子及隨從組建的軍隊,誅殺了南宮長萬,平息了這次叛亂,扶閔公之弟御說繼位,是為宋桓公。宋桓公因大心平叛有功,就把大心封于蕭地,以為附庸,建立了蕭國,稱大心為蕭君,人稱蕭叔大心。公元前五九七年蕭被楚所滅,其子孫遂以國為氏,稱為蕭姓。大心也就被后人尊為蕭姓的得姓始祖。 對于說法一,有這樣生動地描述:春秋時,宋國有一員猛將叫南宮長萬,在攻打魯國時被俘,魯莊公把他囚禁在后宮中,幾個月后才把他放回宋國。公元前682年秋的一天,宋閔公同南宮長萬在后宮博戲(古代的一種賭局),閔公的寵姬也在旁邊觀看。長萬看著她們說:"還是魯宮的美女漂亮,天下諸侯沒有比做魯君更快活的了。"閔公一向以這幾個姬妾的姿色自矜,聽了這話很不高興,就嘲笑長萬說:"像你這種當(dāng)俘虜?shù)娜嗽趺炊妹啦幻滥亍?這一下觸到了南宮長萬的痛處,他頓時惱羞成怒,一拳就把閔公打死了。接著他又殺死大夫仇牧和太宰華督,另立公子游為君。宋國公子紛紛逃往蕭邑(今安徽蕭縣)。蕭邑大夫是宋國始祖微子啟的后裔,名叫大心,他把這些公族子弟及他們的隨從聚合起來組成一支軍隊,又到曹國請來援軍,逐殺了南宮長萬及其同黨,平息了這次內(nèi)亂。閔公的弟弟宋桓公即位后,把大心封在蕭為附屬國,稱為蕭叔。蕭國后來被楚國所滅,大心的后世子孫遂以封地命姓,稱蕭姓。
源流二
據(jù)有關(guān)資料所載,古代嬴姓各部族首領(lǐng)伯益之后作士于蕭,便以蕭為姓,其后代延襲姓蕭。
源流三
出自少數(shù)民族改姓或被賜姓,得姓蕭。漢朝時巴哩、伊蘇濟勒、舒嚕三族被賜姓蕭,兩晉南北朝時契丹巴哩、伊蘇濟勒、部嚕三氏改姓蕭。少數(shù)民族中滿族、佤族、傣族、普米族等也有受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的影響而流改為漢姓蕭氏。
說法四
金文中“趙”大部分寫作“肖”,所以古肖(讀趙音)姓基本上都是趙姓,如“相邦趙戈”寫作“相邦肖戈”。現(xiàn)肖姓則大部分是“蕭”訛寫而來。